高氏史话(九) |
发布时间:2007/9/16 21:36:28 被阅览数: 3569 次 来源:
永城高氏网 |
|
|
|
|
|
宋元时期 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发动兵变,推翻后周小皇帝柴宗训,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北宋建立以后,经过十几年的征战,先后消灭了南方的割据政权及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北宋建立之初,辽国更趋于强盛,在宋西北部的党项族也强大起来,以后建立西夏国。辽和西夏多次进犯中原,对北宋的国势及政治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北宋是靠兵变建制立国的,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北宋对军队进行了改革,解除了军人节度使的职务,使兵、将分离,兵无常帅,帅无常兵,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样虽然便于皇帝对军队的控制,但却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北宋在对辽和西夏的作战中处于不利地位。宋与辽和西夏争战的地区为河北、山西、河南一带,如前所述,这一地区是高氏比较集中的地区,为躲避战乱,有不少高姓族人南迁。
北宋末年,生活在我国东北的女真人发展起来1113年,完颜部阿骨打继任女真部落联盟的酋长,统一了女真各部。次年,在他的带领下,开始了反抗辽国的斗争1115年,阿骨打称皇帝,建立政权,称金,定都于上京 (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白城)。1125年,金灭辽。
金灭辽以后,看出了北宋的腐朽和空虚,于当年10月,分两路南下进犯北京。宋徽宗对金的进犯,事前毫无准备和防范,听到金军南下的消息大为恐慌,忙号召四方出兵勤王。年底,宋徽宗又传位于太子赵恒 (是为宋钦宗),自己跑到南方避难。1126年初,金军渡过黄河,包围了汴京。汴京军民在主战派大臣李纲的带领下数次击败金军的进攻,各地勤王的军队也陆续到达。但无心恋战的宋钦宗在投降派大臣李邦彦的唆使下,向金军求和,答应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巨额赔款等条件,金兵退去。尔后,宋徽宗又回到汴京,依旧过着腐化安逸的生活,置边事于不问。投降派得势,主战派李纲被迫离开京师。1126年9月,金引攻下太原后,再次举兵南下,于11月底包围汴京,城中军队很少,勤王的部队早为投降派遣散。但汴京军民仍然坚持抵抗了一个多月。后来,由于宋钦宗相信一个无赖郭京会用“神兵”退敌,撤下城上守军,大开城门,才被金军攻下。1127年4月,金军把宋徽宗、钦宋、后妃、公主、宗室、大臣三千多人,各种财物及技艺工匠等全部掠走。在这次进犯中,山东、河北、河南一带都受到严重骚扰,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统治了160多年的北宋政权灭亡。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靖康之难。
1127年5月,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登基称帝,历史上称之为南宋。赵构登基以后,就大举南撤,最后把都城定于杭州。中原的大族亦纷纷随同南宋政权,举家南迁,部分高姓族人也从河北、山东、河南迁往江南。
此外,还有一支高氏,早在汉末时由陇西南迁至滇中,成为白蛮大姓。宋绍圣元年 (1094年),高升太夺取大理国段氏政权自立为王,称大中国。其子高太明于1096年又将王位还于段氏,被封为中国公,自立年号,世为大理国宰相,控制大理国政权,被称为高国主。其后裔历经元、明、清三代,均为云南士司。据《士官底簿》记载,楚雄士知府高政,传位于妻子及女儿高冬梅。还有鹤庆军民士知府高隆,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归附,传子高仲将,孙(高)兴,兴弟宝结,宝结子高伦。又有鹤庆府士千夫长高海,其先人高赐,元朝为士千户。高海于明初归附,为千户长,传至高玉时,玉子高藩臣,世袭指挥佥事。再传至高应星,即裁撤。又有北胜州士判官高亮,于明洪武士6年上任,下传子高琳,孙高瑛,曾孙高庆、高广,广子高珍。
明清时期
元朝末年,由于元贵族及封建地主对良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致使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日益频繁,仅1341年,山东、河北、湖广等就爆发起义百余起。此后,农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元朝廷派出大量的精锐部队与农民军决战,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竭尽残暴之事。两淮、河南、山东、河北成为主
|
他们和朱蒙来到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在那里定居下来,号曰“高句丽”,因此以“高”为氏。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在纥升骨城建立了高句丽国。高朱蒙于公元前 19年病死,号东明圣王。事实上高朱蒙是高句丽部族的一个部落首领。朝鲜旧时以高朱蒙为开国始祖,在平壤建立东明圣王庙,岁时祭祀。现在朝鲜国中的高氏,大部分是高朱蒙的后代,他们尊高朱蒙为自己的始祖。
高句丽国
高句丽国的形成历史比较悠久。大约在公元前后,古代朝鲜居民形成了几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居住在朝鲜半岛南部的是韩人,在那里形成了三个部落联盟:辰韩、马韩、弁韩。他们后来建立了新罗国和百济国。居住在朝鲜东海岸的是涉貊人的部落联盟,在中国辽东及鸭绿江中游一带的高句丽人的部族就属于涉貊部落联盟中的一个分支。
公元前37年高朱蒙建立了高句丽国。此后很久一段时期内(前 37年一公元699年)高句丽国的王位都由高氏家族世袭继承,使高氏在朝鲜古代历史上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辉煌地位。高句丽国建立后,它的势力也发展很快,公元3年,国都由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迁到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到第6世大王高宫 (53—146年)时,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国家体制初具规模。4世纪到5世纪初,高句丽又先后攻占了乐浪、玄菟、辽东等郡,建成了地跨今中朝两国界河两岸、幅员辽阔的奴隶制国家。此时,北魏已经统一中国,高句丽西进受阻,于427年迁都平壤。475年又南攻百济夺取汉江流域,使高句丽国达到了最鼎盛时期。590年—618年,高句丽又联合百济与新罗争夺汉江流域。642年西部大人泉盖苏文拥兵发动政变,掌握了高句丽的实际统治权,并继续联合百济共抗新罗,新罗向中国的唐朝求援,唐朝玄宗李隆基派兵前往朝鲜半岛攻打高句丽。朝鲜高姓的始祖高朱蒙;高氏与高句丽国的兴衰密切相关,如今,高氏与朝鲜高姓已融为一体。接连受到唐朝攻击的情况下,被迫和中国唐朝建立了臣属关系,其国王接受中国王朝的册封,高句丽国向中国进贡。高琏、高云、高安、高延、高成、高汤、高元、高建成等8个国王都先后被中国朝廷册封为高句丽王、辽东郡公。在高句丽国于668年被新罗和唐朝的军事势力联合灭亡后,唐高宗授高建武之子高藏为开府仪同三司、辽东都督,封朝鲜王。唐朝在朝鲜设立安东都护府(治所初设在平壤,后移至辽滨城),让高藏负责该都护府的事宜。后来,高藏暗中与妹揭相通谋反,被发觉,唐朝又将他召还,发配邛州(今四川邛崃县),并将其辖境内的百姓迁徙到河南、陇右诸州。在这一次迁徙过程中有一部分朝鲜高姓迁人中国内地。686年,武则天皇帝又封高藏的孙子高宝元为朝鲜郡王。698年又封为忠诚国王,委任他统率安东旧户,699年又授高藏之子高德武为安东都督以领旧番。自此以后,高氏君长在高句丽的统治结束。
高句丽国的高氏有一部分徙居中国,在中国历史上有高云、高琳、高仙芝等著名武将。高云在晋朝时,曾建立了大燕国,一度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高琳,在他的五世祖高宗时,归附了北魏,拜为第一领民酋长,赐姓羽真氏。祖父高明、父亲高迁都在北魏做官。高琳在北魏孝明帝正光(520—525年)初,任卫府都督。后被拜为宁朔将军,奉车都尉,孝武帝时又被封为巨野县子,历授龙骧将军,直阁将军、平西将军,加勇直散骑常侍。北周时,曾因抵抗南朝陈兵有功,进大将军,成为北周时期一员名将。唐朝时高仙芝父子从高句丽徙居中国后,也受到了唐朝政府的重用。高仙芝的父亲高舍鸡为四镇校将,高仙芝也以父亲之功被补为游击将军,戎马一生,为唐朝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高句丽国被新罗灭亡以后,高氏经历了长久的沉默,直到明代,在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壬辰卫国战争中又涌现出了一个著名的抗日英雄高敬命。高敬命在壬辰卫国战争中是全罗道义兵的首领。1592年4月,朝鲜全罗道的人民组织抗日义兵,推举高敬命为大将。高敬命率军进击恩津,想经过忠清、京畿、黄海诸道北上勤王。日军集军于锦山,南下企图占全州,7月,高敬命率领义兵协同官军攻打锦山,重创日军。为朝鲜壬辰卫国战争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为朝鲜高姓宗族增添了光辉。
| |
1932年9月25日,林群贤等在泗水建立了印度尼西亚中华党。该党坚决主张把新客华侨和土生华人分开,只吸收土生华人人党。并规定其宗旨是:帮助印尼在经济、社会、政治上走向全体人民都享有平等权力和义务的国家;力图通过巩固土生华人的经济地位,特别是政治斗争中与目标相同的印度尼西亚政党合作的途径,来实现它的目标。1932年10月9日,高厥忠就筹备建立了印度尼西亚中华党三宝垄支部,但高厥忠宣布土生华人和新客体华人都可以吸纳入党,这和林群贤的观点有所不同,也是他们日后分裂的一个主要原因。三宝垄支部成立后高厥忠任主席,另一位出生于马吉冷的土生华人高载盛任书记。在高厥忠三宝垄支部的带动和影响下,印度尼西亚中华党在中爪哇还建立了若干个支部。1934年,高厥忠当选为印尼中华党的党中央主席。1935年至1939年间,他代表该党参加了印尼的国民参议会。但在1939年的国民参议会选举前夕,高厥忠与林群贤发生了冲突。林群贤指责高厥忠试图破坏印尼中华党,他反对提名高厥忠为印度尼西亚中华党在国民参议会里的候选人。林群贤被提名印度尼西亚中华党参加国民参议会选举的第一个候选人,而高厥忠则作为无党派的候选人参加国民参议会的选举,结果林、高二人都没有当选。选举后不久,高厥忠被开除出印度尼西亚中华党。高厥忠在印度尼西亚独立后改变了他的观点,他开始赞同华人同化于土著社会,他甚至把自己的名字也改为穆罕默德·沙勒。事实上,他在土生华人当中是最早姓名改为印度尼西亚人姓名的。
日本
中国人在日本定居,至少在隋朝以前就已经开始了。中国侨民的后裔高向玄理,在608年随同遣隋使人隋朝,在中国长期留学,640年回日本。645年被任命为国博士(类似高级顾问),次年任遣新罗使。649年参与僧定曼八省百官,对日本大化革新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参考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订了《大宝律令》。654年,为缓和日唐关系,亲任遣唐押使,同年病死于长安。
唐代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日本派遣唐使,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国也有僧人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当时由(革末)(革曷)部建立的渤海国,与日本有着友好的关系。先后有5名渤海国中的高姓官员奉命出使日本,他们是高贞泰、高多佛、高承祖、高南申、高南容。其中高多佛于809年(唐宪宗元和四年)随和部少卿高南容奉使聘于日本。第二年(810年)高南容归国时,他未随正使归国,而是留在日本的越前,教日本人学渤海语。后日本赐他姓高庭氏,名高雄,定居于日本,子孙以高庭为氏。今天日本的高庭氏乃为高多佛的后代,他们在日本发展壮大,成为日籍华人的重要一支。
中国人在日本具有侨民性质的定居并且逐渐形成一个华侨社会,是在明末清初时期。自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平定倭乱,重开宁波、泉州、广州三港以后,便有不少私商出海贸易。当时广东的南澳,就出现了一个以许栋为首的走私日本的集团。这些私商初时往往做完一笔生意就回来,后来由于发展的需要,一些商人便羁留下来,有些还在当地定居,娶妻生子,成为华侨。另一方面,此时国内正处在明清易代之际,政治动乱不已,不仅有许多华商举家迁往日本,而且还有大批不愿事清的明朝遗民东渡,避难于日本,他们主要定居在长崎。据《炎黄源流史》载:明朝末年,福建漳州府医士高寿觉迁日本长崎。寿觉的儿子高超方于1643年任日本“唐大通事”(充任翻译和负责处理华民与日方之间的事务)。因其属渤海高观之后,故改为日本姓名渤海久兵卫,成为日本人渤海氏。高超方的次子高玄岱,号称“日本才子”。
美洲
高姓最早移居美洲的时间,史料缺乏记载。至少在辛亥革命以前高姓在美洲已有相当一部分人数了。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后,为了进一步扩大革命宣传,将华侨中成立的兴中会分会,一律改为同盟会分会。辛亥革命时期海外建立的同盟会分会组织约有93个(不完全统计)。高姓华侨中有两人建立了同盟会分会并任会长:高云山在加拿大的域多利、高廷槐在美国的滑慎威利都建立了同盟会分会。他们利用这个组织,积极向海外华侨宣传同盟会的宗旨,并积极为辛亥革命的武装起义筹集经费。高姓华侨也为中国的辛亥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 据美国官方统计,移居美国的华人(不包括华侨)约有80万人,仅占美国总人口的0.2%,但是华人专家学者却已成为美国科学技术和教育领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美国有12万多名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其中华人约占1/4。在美国80多所大学里,华人教授就有1500多人。美国著名大学系主任(特别是物理系和数学系)的1/3是华人和华裔。在这批杰出的美籍华人中,高姓也涌现出高锟这样一个典型代表人物。出生于上海的高锟,将光纤应用于调频带传送介质,在现代资讯传播领域中作出了重大贡献,1985年获得了被称为电机工程诺贝尔奖的“马尼可奖”,还是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英国电气工程师协会特别会员,美国光学会会员。1974年回国访问讲学。1983年应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邀请再次回中国进行讲学交流,后来又任美国国际电话及电报电子显微部门副总裁兼总工程师。
北齐建立之后,高欢家族中有近40人被封王,可谓宗室庞大。但遗憾的是,在北齐存在的28年中,同室操戈、自相残杀的问题相当严重。本来很有政治前途的高浚、高澈等人都在窝里斗中惨死在自己兄长的手下。内部的争权夺利,严重削弱了北齐的实力。皇帝在位期间,不仅政绩平平,而且大多都骄淫奢侈,心狠手毒,使政权也得不到百姓的支持。这样高欢打下的江山就被他的后代轻易地葬送了。577年,北齐被北周灭亡后,周武帝将任城王高滑以下大小30个王都带归长安,最初都给他们封了爵位。但第二年(578年)北周还是以谋反的罪名将高纬、高延宗、高恒、高(氵皆)、高廓、高绍信、高仁邕、高仁俭等数十人皆赐死。至此,高欢子孙剩下十分之一二。即使侥幸没有被北周赐死者,也都被迁到边远地区,以防止他们东山再起。
亡国后,高氏皇室迁徙的主要走向是今四川省,高演之子高百年徙蜀郡、高淹之子高亮迁四川龙州(今四川平武东南)、高孝琬之子高正礼迁居绵州(今四川绵阳县)。高彦理,因其女人北周太子宫,免于一死,隋朝还当了并州刺史,卒于任上。高欢的后裔后来就在四川省平武县、绵阳县及今山西晋阳一带生息繁衍,成为今天那地方高姓的重要一支。
|
|
|
|
|
免责声明:作品版权归所属媒体与作者所有!!本站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 |
| |
同类新闻 |
上一页 高氏史话(八)
|
下一页 高氏史话(一)
|
【字体: 大 中 小】【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